一名外交官的人生变化:印尼语专业从冷门到热门

2011-02-09 12:00

   

2008年古胜前参加我驻印尼大使馆在雅加达举行的国庆招待会。

  他在大学读的是当时非常冷门的印尼语专业,毕业后没找到对口的工作。他一度以为自己的专业不再有用武之地,只能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但是,他没有想到,10多年后,他成为热门人才,被派驻到我驻印尼大使馆任商务外交官。

  2011年的春节假期,回顾自己的驻外生涯,古胜前感慨道,踏中时代的节拍,个人的命运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变化一:专业变副业

  回忆起当初怎么会读印尼语专业,古胜前称是阴差阳错。中国与印尼恢复外交关系是1990年8月,而古胜前1988年报考广州外国语学院时就选择了印尼语专业。显然,他并不是因为预见到了两年后的历史时刻。他开玩笑说:“那时我觉得我英语不够好,就选择一个小语种。”

  1992年,他大学毕业。那时两国已经恢复外交关系两年,但交往还不是很多,仅仅局限在旅游方面和一些人员的往来,经贸关系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大学期间,古胜前不光精通了印尼语,还潜心对东盟各国进行了一番研究,“从综合国力来说,印尼从那个时候起就是东南亚的区域性大国,在东盟国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

  但是,古胜前那时和别人提起东盟国家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概念。他感觉自己的专业用不上,就转而做了经贸行业,曾经的专业变成了业余爱好。古胜前平时还是会学习印尼语和研读这方面的书籍,当作一种兴趣在坚持。

  变化二:冷门变热门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让古胜前的人生开始发生变化。

  2003年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东盟第七次领导人峰会上倡议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时,中国和东盟建立面向和平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广西国际事务博览局成立。

  2004年,古胜前考进广西国际事务博览局,担任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印尼联络官。“刚毕业那段时间,因为自己擅长的专业无处发挥,我也曾消沉过。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发挥专长的平台,那么多年做的研究积累都用得上了。”古胜前感慨,“一不小心就印证了‘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他甚至有些后悔,之前没更多地钻研下去,学得更透彻。

  更大的机遇接踵而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关系飞速发展,急需更多的外交人才。除了外交部外,商务部、教育部、文化部、科技部等部委都派出了专业外交官。像古胜前这样精通印尼语、了解东盟国家、又有贸易经验的人才非常少见,成为“大热门”。

  2007年,古胜前被借调到商务部,派驻我驻印尼大使馆担任商务外交官。当时,使馆商务处包括参赞共有9位外交官,其他人都是从部委派出的,只有古胜前一人是从广西地方上来的。

  

  变化三:航班由空到满

  2007年到2009年担任驻印尼商务外交官期间,古胜前见证了两国关系的飞速发展。

  “我刚派驻印尼的时候,在印尼的中资企业是100多家。2009年,我回国时,已经达到500多家。”古胜前说,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资源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中国企业在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巨大的潜力,承建了印尼大量的桥梁、公路、电站等项目。

  在这些工程中,最具标志性的就是印尼的泗马大桥了。这是东南亚最长的跨海大桥,由中方设计承建,并提供优惠买方信贷,工程金额约4亿美元。古胜前作为外交官,见证了这一中国-印尼友好合作典范从建设到落成的过程。

  从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始举办以来,广西与印尼的交流更加频繁。2007年,南宁到雅加达的直飞航班开通。“从这个航线的航班乘客数量变化上,就能看出经贸关系发展的趋势。”古胜前说,“航班刚开通的时候,乘客很少,一班飞机上一般只坐了20到40多人。而等到我任期满后回国那段时间,这个航班经常是满员的,要提前很久才能订到票。往来的人员中,做生意的、旅游的人都有。这个直达航班的开通为广西企业走向东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最荣幸能有机会代表国家”

  当外交官的经历是古胜前人生中丰富多彩的一笔。古胜前说,驻外的生活很紧张,一年才能回国一次,“忙!业务量非常大,从早上到晚上,没歇着。加班是正常的,不加班是不正常的。但从这样庞杂的工作量也正好说明了中国与印尼经贸关系全面飞速的提升”。

  作为外交官,古胜前时时需要跟印尼的社会各界打交道、交朋友,上至政府高层下到普通民众。印尼的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各种问题都会找使馆协助解决。外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外交官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什么都要会”。小到适应左边开车,大到谈判交涉,在各种场合中保护我方权益,以及各种会议、接待、调查研究等,都要能相对独立地完成。这对智力和体力强度的要求都非同一般。“一些小的事情,比如,雅加达在雨季很多路段经常被水淹,造成一些不通或者拥堵,如果这个时候有外出的任务,要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就必须自己熟悉当地道路交通的情况和较熟练的驾驶技术,不然就会影响任务的完成。往大的方面来说,外交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一个人的对交涉协调能力、语言翻译能力、文字能力等都是很大的考验。”

  两年多驻外经历下来,古胜前称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有,“如果不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我不会有机会成为一名外交官。或许会在经贸行业做下去,或许会成为一名商人,走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驻外时候,每逢出去与外方办理、协调或交涉各种事务,虽然有时感到很难很累,但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我深感自豪和荣幸,能有机会代表国家,这样的人生经历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